从“束手无策”到“思路大开”:一个Sinobus学员的思维蜕变实录

在Sinobus的成长档案里,记录着无数孩子真实的转变故事。今天,让我们跟随一位名叫“乐乐”的学员足迹,通过他在Sinobus一年来的学习轨迹,亲眼见证新加坡数学的CPA教学法,是如何像一把精准的钥匙,一步步打开思维的枷锁,引领孩子从数学的困境走向豁然开朗的广阔天地。

第一章:困境——当“刷题”遇到瓶颈

初见乐乐时,他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,数学成绩中等偏下。他的妈妈焦虑地告诉我们:“孩子很努力,基础计算题没问题,可一遇到应用题就‘卡壳’,尤其是那些需要转个弯的题目,他要么乱做一气,要么直接放弃。”乐乐自己也垂头丧气地说:“我看不懂题目在说什么,那么多字,看着就头晕。”

我们分析了乐乐之前的试卷,一个典型的错题是这样的:
“学校合唱队有女生36人,女生人数比男生的2倍还多4人,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?”

乐乐的解法是:36 ÷ 2 = 18, 18 + 4 = 22(男生人数),然后他就停下了,忘了求总人数。当被问及为什么用除法时,他茫然地说:“看到‘倍’就想用除法。”

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。传统教学中,老师往往会教孩子识别“关键词”:看到“比……多”就加,看到“倍”就乘或除。这种方法在简单题上或许有效,但一旦题目复杂,信息交织,孩子就会陷入“识别关键词”的混乱中,无法理解数量间的本质关系。乐乐的大脑,在应用题的文字迷宫里迷失了方向。

第二章:破局——CPA模型的第一次胜利

乐乐进入了Sinobus的初级班。第一阶段,老师完全没有急于让他做题,而是带他玩了大量的“数学游戏”。

【具体阶段 C】:老师用乐高积木代表“女生”,用雪花片代表“男生”。她让乐乐先摆出36个乐高(女生),然后问道:“男生人数比女生的2倍还多4人,我们该怎么用雪花片表示男生呢?”乐乐思考后,先摆出了两堆和女生一样多的雪花片(2倍),然后又单独拿出了4个。整个过程,他是在用“动作”理解“2倍还多4”的含义。

【形象阶段 P】: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老师引导乐乐将刚才的操作画在纸上,引入了新加坡数学的核心——模型图。
老师:“我们可以用一根长长的方块代表女生的人数,它有多长呢?”
乐乐:“36那么长。”
老师:“很好。那男生的人数,我们该怎么画?”
在老师的引导下,乐乐画出了如下模型:
[女生] |—- 36 —-|
[男生] |—- ? —-|—- ? —-|…+4…|
他清晰地画出了两段等长的部分(代表女生的2倍)和一段多出来的小部分(代表多出的4人)。

【抽象阶段 A】:当模型图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时,老师问:“现在,从图上看,男生的总人数怎么表示?”
乐乐几乎脱口而出:“是36乘以2,再加上4!”
老师:“那么,36×2等于多少?”
“72!”
“再加4呢?”
“76!”
“所以男生是76人。那题目问的是什么?”
“总人数!”
“从图上看,总人数是哪一部分?”
乐乐用笔将女生的整个长条和男生的整个长条(包括两个段和一个小段)圈了起来:“是女生加上男生,36 + 76 = 112人!”

这一刻,乐乐的眼睛亮了。他第一次不是靠猜、靠蒙,而是通过一个清晰的“地图”,自己一步步走到了终点。这个模型图,就像是他思维的“脚手架”和“导航仪”,将抽象的、混乱的文字语言,翻译成了直观的、有序的图形语言。

第三章:深化——从“解一题”到“通一类”

掌握了模型图这个工具后,乐乐的学习进入了快车道。他不再害怕冗长的题目,反而主动去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,并兴奋地把它画出来。

面对更复杂的问题,例如:
“哥哥和弟弟共有100元,如果哥哥给弟弟10元,那么两人的钱就一样多。问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多少元?”

传统的“设x、y”的方程法对小学生而言过于抽象。而乐乐则熟练地画出了“前后变化模型”。

画“之后”的状态:既然之后两人钱一样多,那么总数100元平均分,每人50元。他画了两个一样长的长条,都标上50。
[哥后] |—- 50 —-|
[弟后] |—- 50 —-|

倒推“之前”的状态:哥哥是“给出去”10元后才变成50的,所以哥哥原来是 50 + 10 = 60元。弟弟是“收到”10元后才变成50的,所以弟弟原来是 50 – 10 = 40元。
[哥原] |—- 50 —-|…+10…| -> 60
[弟原] |—- 50 —-|…-10…| -> 40

通过模型的动态演示,逆向思维变得直观易懂。乐乐发现,很多变化类问题,从“结果”倒推“开始”往往更简单。他学会的不再是单一题目的解法,而是一整套解决“和差倍分变化问题”的策略。

第四章:绽放——思维品质的全面升华

一年后的乐乐,仿佛换了一个人。在他的Sinobus学习笔记上,密密麻麻的不是计算草稿,而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模型图。每一幅图,都是他思维过程的真实记录。

他的思考变得更有序:面对问题,他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慌乱地寻找数字进行计算,而是冷静地拿出笔,边读题边画图,梳理条件。

他的表达变得更清晰:在小组讨论中,他能够指着自己的模型图,向同伴清晰地解释:“你看,这里代表的是……,它们的关系是……,所以我们应该先求出这一部分……”

他的心态变得更积极:他不再说“我不会”,而是说“让我画图试试看”。他甚至开始享受挑战难题带来的乐趣,因为模型图给了他探索的“武器”和成功的“信心”。

乐乐的妈妈感慨地说:“最大的变化不是分数,而是他整个人的状态。他现在学数学是主动的、快乐的,甚至有点‘痴迷’于那种通过画图把难题解出来的成就感。这在我们以前是不敢想象的。”

结语

乐乐的故事,是Sinobus万千学员的一个缩影。它生动地证明了,数学教育的核心,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,而在于赋予孩子怎样的思维工具。Sinobus的新加坡数学CPA模型法,正是这样一套强大而友好的工具。它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,将思考的过程可视化、条理化,让孩子从被动的、迷茫的“答题者”,转变为主动的、清晰的“思考者”和“探索者”。

这不仅仅是一场数学成绩的提升,更是一次思维能力的解放与重塑。在Sinobus,我们见证的,是无数个“乐乐”破茧成蝶的奇迹。